宝塔-狂雨小说

bbs.kyxscms.com

PHP建议高一点,实践7.4可用,在PHP设置中安装fileinfo扩展

建好网站后上传源码,伪静态里要选择thinkphp,然后保存,

在数字库操作以下代码,来新建一个采集,然后进后台去采集,但采出来的好像有很多文章并不完整。应该是采集的原站就文章不完整。

INSERT INTO `ky_collect` (`id`, `title`, `charset`, `type`, `url_complete`, `url_reverse`, `pic_local`, `source_url`, `section`, `url_rule`, `url_merge`, `url_must`, `url_ban`, `relation_url`, `rule`, `category_way`, `category_fixed`, `category_equivalents`, `status`, `create_time`, `update_time`, `collect_time`, `update`) VALUES (NULL, 'http://www.shuquge.com/', 'auto', 'novel', '1', '0', '0', '[{"url":"http://www.shuquge.com/category/1_[内容].html","type":"1","param":["1","1227","1",0]},{"url":"http://www.shuquge.com/category/2_[内容].html","type":"1","param":["1","317","1",0]},{"url":"http://www.shuquge.com/category/3_[内容].html","type":"1","param":["1","853","1",0]},{"url":"http://www.shuquge.com/category/4_[内容].html","type":"1","param":["1","230","1",0]},{"url":"http://www.shuquge.com/category/7_[内容].html","type":"1","param":["1","308","1",0]}]', '<body>[内容]</body>', '<li><span class="s1">(*)</span><span class="s2"><a href="[内容1]">(*)</a></span>', '', '', '', '[{"title":"章节页","page":"default","chapter":"1","section":"<dt>(*)正文</dt>[内容]</div>","url_rule":"<dd><a href=\\"[内容1]\\">[章节标题]</a></dd>","url_merge":""}]', '{"category":{"field":"category","source":"default","rule":"<meta property=\\"og:novel:category\\" content=\\"[内容1]\\" \\/> ","merge":"","strip":""},"title":{"field":"title","source":"default","rule":"<meta property=\\"og:novel:book_name\\" content=\\"[内容1]\\" \\/> ","merge":"","strip":"","replace":""},"author":{"field":"author","source":"default","rule":"<meta property=\\"og:novel:author\\" content=\\"[内容1]\\" \\/> ","merge":"","strip":"","replace":""},"serialize":{"field":"serialize","source":"default","rule":"<meta property=\\"og:novel:status\\" content=\\"[内容1]\\" \\/>","merge":"","serial":"连载中","over":"完结","strip":"","replace":""},"pic":{"field":"pic","source":"default","rule":" <meta property=\\"og:image\\" content=\\"[内容1]\\" \\/> ","merge":"","strip":"","replace":""},"content":{"field":"content","source":"default","rule":" <meta property=\\"og:description\\" content=\\" [内容1]\\" \\/> ","merge":"","strip":"","replace":""},"tag":{"field":"tag","source":"default","rule":"<meta property=\\"og:title\\" content=\\"[内容1]\\" \\/> ","merge":"","strip":"","replace":""},"chapter_title":{"field":"chapter_title","source":"0","rule":"<h1>[内容1]<\\/h1>","merge":"","strip":"","replace":""},"chapter_content":{"field":"chapter_content","source":"0","rule":"<div id=\\"content\\" class=\\"showtxt\\">[内容1]<br \\/>","merge":"","strip":"","replace":"[{\\"find\\":\\"<br\\/>\\",\\"replaces\\":\\"\\"}]"}}', '0', '0', '[{"target":"玄幻魔法","local":"18"},{"target":"武侠修真","local":"19"},{"target":"都市言情","local":"21"},{"target":"历史军事","local":"20"},{"target":"科幻灵异","local":"22"}]', '1', '1586771330', '1586774583', '1586793887', '0')

人口负增长,要精简机构

2022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我国人口数量史诗级的出现下降,这是除了1960年跟1961年之外,新中国成立之后时隔60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其实中国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在几年前就已经露出端倪,从2014年开始,我国每年结婚登记人数就出现断崖式下跌,在2014年以前,我国每年登记的结婚人数都在逐年上升,在2013年达到顶峰,多达1346万对,但是在2014年之后,我国每年新登记的结婚人数就呈断崖式的下降,到2021年,我国新登记的结婚人数只有764万对,勉强超过2013年的一半。

这是2020年由国家统计局得出的一组数据,目前国有单位人数达到4660万,退休人数在2400万左右,两者相加共计7000多万人,这些人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在家的,都是需要国家财政来供养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7000万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对比看一下之前的数据。

2012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的总数量是5392.6万,短短十年的时间翻了接近一倍。再来看1998年的数据是3300万,肉眼可见,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是在不断上升的,且增长的速度十分的快。

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每13个人就要供养一位吃财政饭的,但是如果去掉老人和小孩,只算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创造税收的,那相当于是每10个人就得供养一位吃财政饭的。

与国际上普遍的每20个人供养一位吃财政饭,这个数据相比,我国供养的人数明显多了不少,带给社会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社交心理学

当一个人A对另一个人B给予很多时,A会更关注B,会更想帮助B

无论你是弱者还是强者,都需要从社会交往中获取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需要。再坚强的人也有流泪有时候。

一个人能为了解自己,赞许自己的人做一切,这就是古话“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学习由衷的赞美别人,让别人在与你交往中得到理解和认可

我们更喜欢与好看的人交往,因为我们总觉得样子好其他也好,不过交际还暗藏着第二法则,那就是我们喜欢的人都是和我们相似的,要知道,相似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制造。

提高话语影响力:1.确保所说的内容与谈话对象的切身关系。2。话语简单,3,开门见山,4,首尾原则,讲话中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段内容更会被人记住,6.信息图像化。6.互动。

人喜欢和自己同类的人交往,所以要看清一个人,看他身边的朋友就可大概

为达同样的目的,换个思维,从对方的立场来表达,善于利用人们下意识的自我立场,

竞争激烈的时代,让别人慢慢了解你是不可能的,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主动积极地把你最阳光的一面展现出来,别忘了微笑

投其所好,想要别人办事,就先想想对方想要什么,抓住对方的兴趣,让他感觉这件事很有兴趣,产生心理共鸣。

有时候,倾听比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在对方最在行的领域提问。

谈话中,只要你说出“不”,你就会坚持下去,出于人的尊严,即便发现自己说法有误,也会坚持,所以要引导对方说肯定的话。如要说服别人,引导别人,指责别人,别忘了设法让对方首肯,回答一些非得说“是”的问题

回答顾客询价后,促销员说:这个东西很好的,虽然有点贵,客户还是走了,注意在转折句中被强调的部分是后面的部分,

笨蛋贬低对方,聪明人把对方抬高。

适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帮他人守护秘密,同样可以拥有一个贴心的朋友

先让对方答应点小事,无论是对对方提出批评建设还是期望要求,都应该从对方可以接受的程度开始,如一开始提得过于严厉或高不可攀,对方首先从心里开始产生厌恶和畏难情绪,

如果非要选择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那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所以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不要忘记这个原则,让别人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满足他的参与感。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最上面4个是被动学习,接受度低,

后面的3个主动学习,效率更高。

上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经济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意思是说,同样的事情,人们做得越多,它带给人们的满足感越少。这个定律又叫做“戈森定律”,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数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数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数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恶(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状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数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边际效用递减与需求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主张,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降低,形成随消费量增加而商品价格降低的需求法则,亦即降价可使MUX / PX上升,消费者才愿意再增加消费商品X。如此由边际效用递减曲线导出负斜率的需求线,线上每一点代表每一需求量,对应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边际盗用递减与需求法则

当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P*低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亦即消费(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大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因此,产生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CS)。

例子: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枚不胜举。在生活中,比如谈对象,当谈第一个对象的时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以此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再比如,有一个地方很好玩,是旅游的好去处,如果你第一次去,就觉得很新鲜新奇,玩得很痛快,觉得收获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新奇好玩了。由此人们还可以明白:为什么人们对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会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因为你看见它的次数多了,对它的注意力就减弱了,最后就目中无物,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其实也是注意力在随着在所见次数的增加而在衰减。在生产中,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当你向一亩农田里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s_Dodson Law)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所以,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也就是说,太多的麻烦出现时,人会崩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也随之下降,但是如果风平浪静的话,人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下降,典型的枣核模型。

所以,通篇都开开心心没有情绪波动的广告,或者展现各种麻烦都必须解决的广告,人一般是记不住的,要制造适量的焦虑。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理论简介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不合理的信念 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理论应用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如今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因为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就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如今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如今这么糟糕。

【案例三】我认识一个女孩小丽,她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后来,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年薪。按说,小丽应该过得不错,不会有跳槽的念头。

一天,小丽为老总写一个活动的演讲稿,怎么也不能让老总满意。小丽硬着头皮改了七八次,可总被老总批得体无完肤,还说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丽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认定是老总有意为难她。自己怎么碰到这么个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连几天,小丽都陷入这种痛苦又无法摆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然,老总的发言稿也没再让她写,而是让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师姐代劳了。

对此,小丽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针对了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师姐代劳她的工作伤了她的自尊。我劝她说,工作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遇到了困难谁都不会高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处处为难一个员工,他大不了可以开除你。这对你倒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逼迫学到的。你不妨这样想想,并虚心一点跟你的师姐好好学习一下。她听从了我的意见。

几天后,师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讲稿,老板很满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小丽,你还是有潜力的,工作的时候要勤于把它们挖出来呀!”听了老板这样的肯定,她顿时又觉得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头了。这个女孩的认知改变了,情绪改变了,结果也改变了。

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人对优越感的需求,对自卑感自然的排斥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在群体里地位比较高,而在一些年后过得不太好,如果没有特别的事要求原群体里的人的话,他会自然的疏远这个群体里的人。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在群体里地位比较低,而在一些年后过得比其它大多数人都好,他会表现得很关心大家,很愿意和大家交往。这大概就是衣锦还乡的感觉。这里的乡其实就是原来所处群体里的这群人。

人很自然的愿意和同一地位的人甚至和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相处,相处时感觉更舒服,而和地位更高的人相处时则会感觉不自在,

但实际上和地位高的人相处好,讨好他更有利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