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峰值时刻(正向或负向的高峰体验)和结束时的感受,而过程中其他体验的持续时间和比重对记忆影响较弱
二、核心原理
- “峰”与“终”的关键作用
- 峰:即体验中的情绪最高点,无论是极度愉悦还是极度不适,均会成为记忆锚点。
- 终:结束时的感受会显著影响整体评价,即使此阶段较短。
- 这里的”峰”与”终”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Moment of Truth——关键时刻。MOT是一个关键指标,是对客户导向的具体衡量,因为对客户而言,他只会记住那些关键时刻——MOT)”,”MOT”是服务界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管理概念和行为模式。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除了峰值和终值时之外的其他体验,无论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是多少,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会被选择性忽略。。
- 记忆的“快照”特性
人类大脑倾向于将复杂体验简化为代表性片段,而非完整的时间线。例如,冰水浸泡实验中,受试者的痛苦记忆仅与峰值和结束时相关,而非全程平均感受。
峰终定律揭示了人类记忆的简化特性,通过精准设计关键节点体验,能以更低成本提升用户感知。其应用需平衡峰值强度与终值设计,同时关注场景适配性
“一个人做了99件好事,但只要做了一次坏事他就是个坏人,反之,如果他做了99件坏事但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就会把他当成好人”的现象,与峰终定律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其本质是记忆锚点对人性的简化评价机制:
- “峰”的放大效应
最后一次的负面行为(如坏事)可能成为“负面峰值”,而最后一次的正面行为(如好事)则可能成为“正向峰值”,这些极端体验会覆盖长期积累的其他行为印象23。例如,长期行善者因一次错误被否定,或作恶者因一次善举被美化,均体现了个体对“峰值事件”的敏感性。 - “终”的终结性影响
人们倾向于以最近一次接触(“终值”)作为整体评价的总结。若最后一次行为是正向的,即使此前多数行为负面,也可能被解读为“改过自新”;反之,长期正面的形象可能因一次负面终结事件而崩塌
适用场景
- 短期关系或低频率接触:当信息获取不完整时,人们更依赖“峰”与“终”简化判断。例如,陌生人通过一次冲突或帮助形成初步印象24。
- 情绪化决策场景:在情感冲突或舆论事件中,极端事件易被强化为评价标准,如公众人物因丑闻“人设崩塌”56。
局限性
- 长期关系的复杂性:在持续互动中(如亲友、同事),日常行为积累的稳定性可能削弱峰终定律的影响6。例如,家人间的长期信任难以因一次争吵彻底破裂。
- 社会文化差异:集体主义文化更重视群体共识,可能弱化个体行为的峰终效应
峰终定律常与以下效应共同作用,需结合分析:
-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强调“最近发生的事件”对记忆的强化作用,与峰终定律的“终值”高度重叠6。例如,员工因近期业绩突出获得晋升,可能掩盖过往平庸表现。 -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单一特质的极端表现(如善举)可能泛化为整体评价,与“峰值”的放大机制类似24。例如,明星因捐款被赋予“道德楷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