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为一个管道,转型所弄的翼支付,和包,等都无水花,云计算也只是借资源,政策优势暂时的占有一定份额,长期看没有技术优势,可能被阿里云等蚕食,所谓的政企智慧城市等项目,只是一个竞标的,然后分包给华为等通信商承接,所图的只是专线用自己的。
ZG在TD-CDMA的建设中是交了很多钱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运营商承担了。中国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成功背后运营商是做了很大贡献的。
老通信人会回忆垄断时期,装一台电话几千还要和装机师傅打招呼的时期,
现在运营商基本上没有技术人员了,起码在各市公司层面,除了核心数据,传输机房还有几个技术人员,其它岗位都没有技术人员了,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2010年起把很多原来放市公司层面的168.114.10000等平台都集中到省中心统一管理了,原来的技术人员现在只能说是支撑人员了,就算最有要求的政企单位的支撑人员,也只是会配个交换机而已,原有的平台高层次技术人员不再被重视,被分流到营销,产品,策划等岗位 。
一线营销人员对升级套餐等存量运营是有很大看法的,觉得让用户多交了钱,这在其它行业比较少见,实际是管理上长期衔接不好,对存量政策设计不够好,另外有部分营销人员在业务压力下一线营销时对客户进行误导,甚至直接把业务说成免费等,让很多客户对一线人员的信用度普遍降低,进一步让营销人员在面对客户时不自信,对让用户多交钱的升级等有抵触情绪。
携号转网政策出来后,电信展现了自己的一线营销能力,携入和携出号码比达到了2:1以上,每个中等规模的市分公司平均每月净携入号码会有1000左右,但随着时间推移,净携入会减少。
一切以业务为导向,在市场片向上升的人和网运片向上升人的比例超过5:1
电信2015年左右开始在一线采用承包制,参照上一年度收入为R0基数,然后最小经营单元新的承包人参与竞聘,同时报出自己要增长的R1,R2值,当年底收入到R1,则R1-R0的部分拉出20%分给最小经营业单元的员工,如果达到R2值,则R2-R0的部分拉出25%分给最小经营单元的员工,一般小CEO(电信基层组织小组长,最小单元承包制的负责人)可以单独分到25%左右,
在打法上分局会重视加盟店,一般一个分局只有一个自营厅,其它都为加盟,常以新开店为工作的重点,会派一线员工到加盟店和店员一起组织活动,进行现场营销,比如一个城市分局一般管一个区,一个分局分成4个左右营业部,然后每个营业部有一个小CEO,一个渠道经理(店面陈设,培训,支撑等),三个网格经理(负责一个网格分区),
新到客户经理可能刚开始会想要好好服务客户,以服务为基础,但实际上,人的懒性和其它业务的压力,会让一线人员以业务为导向,有可能会带来业务的客户会加微信,而单纯的服务是很难有时间去做的。实际上在一线,特别是农村,当地的无学历的营销人员因为更用力的营销往往更能做到业务,而有学历的下放人员往往放不开,且并没有其它优势,所以业务反而难得以开展。